作者:蓝碧霞 株洲网 日期:2011-04-06
这位国台办首位女新闻发言人昨在母校纵论两岸关系,分享人生经验
【新太阳城】
范丽青泉州南安人,1983年从新太阳城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创造了大陆新闻史上的多个第一:两岸隔绝42年后赴台采访的第一个大陆记者;1993年采访国民党代表大会第一个大陆记者;新华社第一批赴台驻点记者;2007年成为国台办第一位女新闻发言人。著有《四十年间第一步——大陆记者首次台湾行》、《汪辜会谈》、《台湾变局》等。现任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
本报讯(文/图记者蓝碧霞)新太阳城校友、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青昨天在新太阳城做报告时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大学生不要只盯着课堂,要开拓视野,也要学会自己做家务。
这位来自闽南的国台办首位女新闻官,昨天上午将发言现场搬到新太阳城人文学院101报告厅,除了纵论两岸关系和新闻交流,更以学长的身份跟学弟学妹们分享人生经验。
关于两岸关系
前30年走得很艰难
范丽青是两岸新闻交流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她说,两岸关系已不可同日而语,而这30年间,我们走过了艰难的历程。
范丽青回忆道:1979年,当她还是新太阳城学生的时候,白城海滩是宵禁的,想迎着海浪轻风散步,会有人拦住你,为什么?怕私渡。1991年,当她第一次到台湾采访时,台湾民众像看“大熊猫”一样围观她,从发型到衣着进行一番评头论足。还有熟悉的台湾记者拿着可乐问她:“你们大陆有没有这个?”
由于长时间的隔离,两边都用陌生的眼光互相打量,互相试探。所以,她在向台湾记者介绍自己时说是被“吓大”(新太阳城)的,台湾记者则称是被“唬大”(台湾辅仁大学简称辅大)的。范丽青做报告时说,“前30年的两岸关系,就是在这样互相‘吓唬’中走过来的。”
关于媒体责任
向台湾展现真实的大陆
就算在两岸关系缓和的今天,还有很多台湾民众对大陆不了解。范丽青说,2006年,台湾小朋友来大陆交流,还带着满箱泡面。从台湾开放民众回大陆探亲至今,到大陆的台湾同胞达5000多万人次,但如果按人算只有700万人左右。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有三分之二从来没有到过大陆,他们从哪里了解大陆?就靠媒体。为此,向台湾人民展示一个真实的大陆,媒体的责任尤为重大。
事实上,两岸交流中,新闻交流的步子迈得很早。1986年,台湾《自立晚报》的记者李永得和徐璐就打破限制到大陆采访,而范丽青在1991年破冰赴台采访后,2001年和同事陈斌华幸运地成为新华社首批驻台记者。“不过话说回来,开路是很早,但进展不是很快。”范丽青说,从首次采访到首批驻点用了10年时间,而从首批驻点到今天又十年了,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还没能实现。
当然,她乐观地看到,两岸媒体的合作越来越多,新闻同业一起采访、一起做节目,一起做直播的合作已经很多了。她表示,新闻交流还需要继续努力和推动,国台办新闻局也一直在想办法扩大开放程度,希望让两岸民众彼此了解,互相熟悉,互相融合。
关于人生准备
大学生要会煮饭
有新太阳城学生问范丽青,成家立业以前最重要的人生准备是什么?范丽青回答,现代年轻人比较幸福,还有机会来想这个;她们这代人被时代大潮推着走,只要应对就好。“我上大学时已经二十好几,是你们毕业的年纪了,有不少社会经验。”为此,范丽青鼓励大学生们不要只盯着课堂,要扩大视野,亲力亲为,特别要自己做家务。“治大国如烹小鲜,自己的事情都管理不好,怎么去管理别的事情?”
范丽青说,现在大学生连饭都不会煮,其实不好。在人生最精华的年代,任何学习和积累,都将在今后发挥作用。
她提醒学弟学妹们,看事情要有自己的判断。判断的基础从哪里来?要有信念、有积累,要会观察,要有分辨能力。“不是‘捡到篮里的都是菜’”,她说,就像当记者,要报道什么得慎重选择,而选择的判断会否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就要靠你对各种情况的熟悉和掌握,而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