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03月24日03:19
23日,在全国台湾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两岸青年学者研讨会上,两岸近40位学者,围绕未来两岸持续合作的动力等相关议题,有分享,有交锋,有共识,也碰撞出火花。
从分则两害到合则两利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转折。这个判断,显然已经是来自两岸学者的共识。
“两岸在经济、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合作,已呈现出诸多成果。”台研会副会长周志怀进一步解释说,2008年以来两岸签署的15项协议,为双方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政策选择的角度看,两岸合作已成为两岸决策机构的不二政策选项,为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两岸关系发展实现了分则两害向合则两利的转变。
那么,未来两岸能否持续合作,持续合作的动力何在?周志怀分析说,两岸持续合作动力与机制这个命题的提出有现实意义。因为两岸合作虽然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但今后也面临着新的复杂因素。
首先,随着台湾选举周期的临近,岛内政争、特别是“台独”分裂势力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会逐步增加;二是两岸长期以来的固有政治分歧一时仍难以解决,从根本上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再突破;三是两岸关系发展模式也需要实现不断创新。
ECFA仍是关键词
谈到两岸关系,ECFA仍是两岸学者关注的关键词。
“两岸关系的发展中,ECFA的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台湾中正大学的赵文志认为,这个被舆论称为“两岸60年来签订的最重要协议”,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影响是持续且长久的。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台研院副教授李鹏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ECFA签署前后,两岸关系发生的变化应该不仅仅是量的累积。ECFA的正式实施,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ECFA的签署和生效,从机制上提供了释放两岸经贸合作内生动力的可能保障,开启了两岸经贸全面深化合作的新时代。”湖南社科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学者苏美祥说。
不过,来自台湾成功大学的周志杰副教授指出,ECFA的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未来如何进一步落实ECFA后续协议,让岛内普通民众受惠,尤为重要。
形塑共同价值认同
后ECFA时代,两岸进入大融合阶段,逐渐浮现出立体的两岸关系。“一个新的两岸互动时代开启,意味着两岸互信的建立与深化,将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的参与性。”湖南社科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叶世明作出上述判断。
两岸大交流大融合会增进认同、增加互信,这点两岸学者都有体认。台北大学副教授王信贤说,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开放陆客观光、陆生来台以及超过岛内29万户与大陆人士通婚的事实,使得不论政治立场,每一个台湾人早就是两岸关系的“利害关系人”。“政治议题终将开启,两岸间有互信、形塑共同的价值认同,两岸间才会有真正的持续合作和永久和平。”有学者认为。
不过,也有台湾学者提出,岛内仍有部分民众焦虑未减。当然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两岸半个多世纪的分离,加之民进党在执政时期的“台独”操作。因此,两岸相濡以沫的亲近感在哪里?两岸黏着彼此的共同记忆在哪里?可实质对接的价值、思维与制度在哪里?关乎未来的“想象共同体”如何趋同?两岸应该多做思考。周志杰说。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