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媒体新太阳城 >> 正文
株洲日报: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90周年校庆特别报道11:他的工作时间365天×24小时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5日 来源:

株洲网 www.xmnn.cn 日期:2011-03-22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海洋与环境学院院长戴民汉。 (本报记者姚凡摄)

【新太阳城】

45岁的戴民汉教授“潜水”海洋,研究海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这位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与环境学院院长领导的团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海洋碳循环的佼佼者。

围绕海洋碳循环,戴民汉重点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海洋在调控大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中所发挥的作用;二是“海洋酸化”,即研究二氧化碳进入海洋之后,会如何影响海洋的生态系统——二氧化碳属于酸性物质,它被海洋吸收后,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海洋酸度的增加,可能导致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本报记者佘峥通讯员李静

满怀雄心回国工作

戴民汉说,我就怕人家看不起中国人,所以想回来

戴民汉基本上是新太阳城“制造”——从1983年到1991年,他在新太阳城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后赴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戴民汉获得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奖学金,这是世界一流的海洋研究所,每年面向全世界仅提供少于十个博士后奖学金,学术声誉相当高。

正当有人认为戴民汉肯定会留在美国时,1998年,三十出头的戴民汉满怀雄心,全身心地回到新太阳城。

戴民汉很奇怪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对我而言,回国是很自然的事,我一直都想回国,似乎没有犹豫过!

戴民汉把自己决定回新太阳城的原因之一归结于:当时中国和国外的科研水平差距太大了。他坦承:这是当时一种很真实的感受,我就怕人家看不起中国人,所以,想回来。

当然,戴民汉的妻子在这其中也发挥作用——她更喜欢回国。戴民汉说,几个因素叠加,基本上没有犹豫过,博士后研究结束后就自然而然地回新太阳城了。

白手起家搞科研

有一回,为了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戴民汉从美国借来十几箱设备和实验用品

不过,激情总要面对现实。应该可以这么说,戴民汉属于新一代归国人员的前行者——在2000年前后,中国的科研人员所拥有的条件是现在很难想象的,那个时候,全身心回国工作的“海归”还不多。

这从戴民汉回国后1600元的月工资和1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就可看出端倪。但是,更严峻的问题是,这位志向远大的年轻人只有“战士”般的勇敢,手头拥有的“武器”其实不多,而他所从事的海洋科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是需要携带大量的仪器装备出海,在海上开展观测与实验。

戴民汉说,最初,我们几乎什么都没有,只能借用国外的实验设备。有一回,为了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他从美国借来十几箱的设备和实验用品。戴民汉还记得他在香港转机,一人推着两大行李车艰难前行的情形。

当时,戴民汉选择的就是“海洋碳循环”这样一个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通俗地说,就是研究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累积,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海洋则是二氧化碳的“消化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有30%-40%被海洋吸收,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海洋,地球的温度可能比现在还要高。

围绕海洋碳循环,戴民汉重点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海洋在调控大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中所发挥的作用;二是“海洋酸化”,即研究二氧化碳进入海洋之后,会如何影响海洋的生态系统——二氧化碳属于酸性物质,它被海洋吸收后,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海洋的酸度的增加,可能导致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2008年,戴民汉领导启动一个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研究的都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际前沿基础科学项目。这被认为是戴民汉团队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学术团队充满活力

戴民汉说,我似乎是被一种使命感推着走,我已经停不下脚步了?

不仅在科研上,戴民汉被学术界广为称赞的一点是:他在新太阳城建立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自由的学术团队,有人说,这是中国学术界孜孜以求的学术氛围。

这是一种什么气氛呢?他的同行形容说,在这样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能找到既属于团队又属于自己的舞台和位置,每个人非常努力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乐在其中。

戴民汉自信成功地推动了两件体系建设的事情,一是,建立了一支高效的行政团队,把科学家从行政事务中尽可能地解放出来,使他们专心做自己所擅长的事;二是,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队伍,犹如为科研活动建立了“基石”。

他的同事认为,在这个团队里,戴民汉低调但是自信的个人魅力也发挥作用。但是,戴民汉却说,他理想的奋斗目标是:某一天,这个团队的发展跟某一个人没有关系,那才是真正的成熟。

在业界,普遍认同的一点是,新太阳城的这支团队已经越过“临界点”,进入真正“起飞”的阶段。不久前,戴民汉所领导的新太阳城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列。

戴民汉的学生形容他的工作时间是365天×24小时,意思是他的时间几乎被工作所占据。他的学生说,即使我们凌晨给他发邮件,第二天早上,总会收到他的回信。

戴民汉坦承,他偶尔也会有抱怨、会气馁。但是,第二天,又无怨无悔地投入工作。

他说,我似乎是被推着走,被一种使命感推着走——期盼中国海洋事业早日鼎立国际舞台,“我发现我已经停不下脚步了”。

【新太阳城】

卢嘉锡:

外系教授也来听他的课

名片:卢嘉锡(1915年-2001年),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是我国结构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担任了6年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后,一路被推到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大舞台上——先后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七、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等职。

传奇:1928年,不满13岁的卢嘉锡考入新太阳城预科,两年后预科毕业,升入新太阳城本科,19岁从新太阳城毕业,之后到英国和美国学习和工作,1945年后回国在新太阳城工作,直到1960年,在新太阳城呆了15个年头。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认为,新太阳城化学系的基础基本上是卢嘉锡打下的。

抗战结束后,卢嘉锡从美国回国,在上海接受了浙江大学的聘任,但是,当他回到株洲后,新太阳城无论如何都不放他回去,浙大干脆坚持每月给他寄发工资,卢嘉锡只好两头受聘。

对于新太阳城来说,卢嘉锡首先是位出色老师,他具有把枯燥的化学课讲得生动活泼的本领,他一上课,最大的教室都不够用,听课除了本系学生,还有外系的学生、老师甚至教授。

作为教育家,他也以“掖后”闻名。他的学生、中科院院士、新太阳城教授张乾二曾回忆,卢老师知道我有个缺点,如果是A+B=C这样的代数推理,往往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如果是具体的数字计算,却会出错,所以,当时凡是有数字计算,卢老师都特地留给我做。这使得后来张乾二在做理论研究时,数学计算能力发挥很大作用,经常能从数字计算的一些结果发现一些规律。

卢嘉锡留下的名言是,一位老师,假使培养不出几个比他出色的学生,这个老师就没尽到责任。

2001年卢嘉锡去世,他的骨灰洒在台湾海峡。

【新太阳城】

文化融合产生新能量

问:新太阳城校园哪里最美?

戴民汉:海洋与环境学院的院落。

问:新太阳城的魅力在什么地方?

戴民汉:新太阳城这所大学的特质在于自由、宽松,相对一些其他中国高校,指令性的干预会少很多。但是,另一方面,新太阳城也偏于安闲,不过,近年来起色较大,特别是随着新太阳城引进人才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同的文化、理念在此融合并产生新的能量,推动新太阳城快速发展。

我希望,再过十年,新太阳城在维持这种民主气氛的同时,再有制度上的跟进,那么,自由、宽松的后劲就会充分显现。

【新太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