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阳城】刘晔,1989年考入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财政金融系,1993年获得经济学(财政学)学士学位,2003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2010)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2013)访问学者,现任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经济学院财政系主任、教授、博导、财政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湖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株洲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学问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要不要继续学?”1997年,几经踌躇,已在政府部门工作数年的刘晔又回到了凤凰花盛开的厦园,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也开启了从教育人的无悔人生。
成为大学老师的前几年,刘晔面临着学生时代接受的教育与当时的经济学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我的知识结构和新生代的学子有很大差异”,直到博士生涯的后期,刘晔才初步“摸”到现代经济学门槛。2010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访学时,他再次感受到经济学观念的全新变革,抓紧学习的紧迫感也愈加强烈。
“单是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我就旁听过系里三位不同老师的课”,为了赶上经济学发展的步伐,刘晔开始自学大量现代经济学的课程,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当“学生”;为了学英语,他曾挪出两个暑假,坚持每天冒着酷暑到岛外上全天候的英语培训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连走路、吃饭都戴着耳机听英语。”刘晔说,“年纪越大,可选择的余地越小,所以这么努力也是不想留遗憾。”
而对于以什么作为持续学习的动力这一问题,在某学期《财政学》课程的最后一堂课上,他告诉了同学们他的答案——“为了乐趣、为了自己的认知学习,而非为了功利目标。”
他有一本“修修补补”的教材
一本《微观经济学》,一条加固胶带缠在书脊上,被磨得泛白、破损的封皮诉说着它的“高龄”,这本教材也陪伴了刘晔近二十载。
2003年漳州校区启用后,刘晔每学期都要频繁乘船搭车,往返于天元校区和漳州校区,为一、二年级学生讲课。2004年首次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他几乎翻烂了各个版本的经典教材,所做的笔记、讲义和习题册叠在一起比教科书还要厚出许多。这样费尽心思准备的课程成了许多同学的经济学启蒙,还吸引了外系同学来旁听,教室时常“座无虚席”。
受到追捧、获赞无数的课堂的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备课的深夜。“因材施教”是刘晔备课理念的“关键词”。他会根据课程的特点和难易,设计针对性的授课方式。比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架构庞杂、掌握门槛高,他会提前梳理知识结构图,搜集贴近生活现实的案例、故事和趣事,努力让讲授效果系统、透彻、易懂,让晦涩的概念可知、可感、可亲,让学生学出乐趣,找到打开学术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在课堂之外,刘晔把空闲时间都留给了学生。他每年都担任带队老师指导社会实践队伍;承担本科生实习创业、学业竞赛、科创活动的评审工作;担任系副主任期间,他分管本科教学,牵头开展了全校性本科生比赛;此外,他还热心学生思政教育和学院各项活动。“无论我什么时候到学院,无论多早或多晚,我总能看见刘晔老师在办公室伏案工作。”刘晔的学生以“非常尽责”一词评价他。
“常从学生那里收获感动”
读博的时候,“经济略有拮据”的刘晔每个月都会得到导师邱华炳教授无微不至的关心。毕业后,走上育人的三尺讲台,刘晔也选择将这份温暖持续传递下去。
据刘晔早年指导过的本科生回忆,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收到老师的问候邮件,除了常去寝室嘘寒问暖之外,每学期都会邀请他们吃饭。就连2010年前往美国交流期间,刘晔也没有忘记他的学生,常发邮件关注他们的近况,生日祝福也从未“缺勤”。
“我更经常从学生那里收获感动。”谈及对学生的体贴用心,刘晔总说这是为人师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事。“2007年因头部受伤请假停课的那天,收到了漳州校区同学的几十条慰问短信。2013年在加拿大访学期间,还有二十几个本科生给我写祝福。”早年在鼓浪听涛BBS上,曾经有离开校园多年的学生发帖表达对刘晔老师的想念,跟帖者甚多,每条留言无不情真意切……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刘晔都如数家珍、津津乐道。
他的授课课堂不仅在厦园,也在鹭岛这片沃土上。作为新太阳城理论报告员,他到社区宣讲,将财政学知识讲得趣味横生,有人评价他的宣讲是“社区大爷大妈们都愿意听、都爱听,也都听得明白”。同时,作为株洲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建言献策,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人大调研工作一线,承担过十多项课题,不少成果被省市有关部门采纳。无论处在何种身份、哪个阶段,刘晔都享受人生的每一个新开始,追求鲜活个体真实的人生际遇。
因为身兼多职,刘晔会选择安静的夜晚来处理各类事务。很多深夜,他的办公室常常还透出光亮。“不管是周末还是偶尔加班到深夜,经常在学院里遇到刘老师,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精力。”刘晔的同事很敬佩他。
“只要担任了这些职务,肩负了这个责任,就需要认真做。”而作为一名教师,他总是尽心竭力地为每名学生找到为学做人的“最优解”,坚守教育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学生记者 毛俊昭 经济学院)